一位資深社福朋友(美國人,但老婆是台灣人),和我私下討論台灣疫情,我們的焦點是放在個人財務這部分。我倆的結論一致:先把政府放一旁,民眾本身是天生的超前部署。
這話怎麼說呢?從囤口罩到衛生習慣,這些都是個人的事情,政府能控制的範圍有限。代表全民意識一直都是全球領先。之前就講過,台灣的防疫成績功臣並不是只有政府,是每個人。
再說家庭財務。弱勢群體的財務狀況,是我和那位資深社福人長年累積的工作觀察。而他更是在台灣工作過數年,比我懂的多。其實台灣的薪資漲幅趕不上物價上漲我們都知道,可因文化、家庭密切度、金錢觀,還是讓台灣人有存錢習慣並且多數人(包括弱勢群體)也是真的有存款,知道積穀防飢。這精神,很難得。
存款就是應急用的。在這個不好過的特殊時期,拼的就是緊急備用金的多寡。我向來不鼓吹衝動買房,原因正是部分產業收入起伏大,甚至容易中斷,房貸會成為這些人的催命符。租房如果遇上缺錢,還能退租向親友們求救暫時同住擠一擠,但繳不出房貸問題就比較大。
早前我寫過,關於「保持物慾彈性」的重要性,那是我發自內心的建議。我有朋友在台北經營美髮店,她剛入股沒多久便遇上這次。營業額瞬間驟減,她勉強擠出一些錢發給員工,但幾位股東自己就要勒緊褲腰帶。
她的物慾一直都很彈性,因為小時候窮苦過。「手頭緊,大不了回到自己做饅頭的日子。多吃些五穀雜糧,省錢又健康。」這是去年我心情不好時,她告訴我她的打算,誰知如今竟然用上了。她還真的開始做饅頭。
現在進入正題,如何為收入中斷做準備?
1. 被動收入這種老掉牙的事情我們就不說了,地球人都知道這是個好東西。但不是每個人都實現得了,尤其是經濟弱勢們。
2. 再次強調擇偶的重要性,但不是要說什麼靠老公致富。講個務實點的,若選擇和同業共組家庭,雙雙收入減少或中斷就是考量之一。平日做理財規劃,要把這個考慮進去。舉例同是旅遊業,淡旺季收入差異、同時失業等風險,都將影響緊急備用金的金額。同業風險比其他家庭高,不得不謹慎。
3. 技能要互補。這條請畫紅線。我和無數人為全職媽媽或爸爸一事爭論過,許多人覺得雙薪家庭才是保障。呃,先甭說要夠幸運才能維持夫妻都有工作。重點不是收入,是技能。當我們每天都忙於工作、又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,與工作無關的技能很難得到提升。譬如煮飯、育兒、家務、健康管理、生活管理等等,真的別小看家庭主婦和主夫們,他們日積月累的控場能力不比在職場發光發熱來得渺小。疫情更可見真章。平日你早出晚歸不覺得每天張羅三餐、把小孩管好有多難,現在就知。保障多寡和家庭總收入有關,但收入不是唯一標準,更關鍵的是技能。有人輸出,有人補血,有人是坦將。技能分配如果得益,在特殊時期會好過很多。這需不斷演練,請人妻人夫們知悉。
4. 少和別人比較物質生活。這是我活了三十五年的最大心得!不知為啥,我是個富二代吸引機,含著銀湯匙出生的朋友佔比極高。班長曾問我和他們相處內心會不會小小嫉妒,我承認在我年少不懂事的時候會羨慕嫉妒恨。想著憑什麼他們可以擁有,我也值得!我的卡債就是這麼來的。殊不知,每個人的資本不同,原生家庭就是最給力的資本。如果我持續和富二代朋友們比較物質,那我永遠不會快樂,也會繼續負債。疫情期間,我對於物質需求的彈性度,驚人的高。這是長期練習的結果。朋友們都在討論打完疫苗後要玩這個、要體驗那個,我都安靜當聽眾。因為我知道,他們可以跟錢包開玩笑,我不能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,把你自己的經唸好,少想著為啥那人可以過好日子。因為,你就不是他啊。
5. 弱勢群體怎麼存錢,不是都入不敷出嗎?其實沒有。經濟弱勢有分原因,如果自身或家人不是重症者,脫貧並非不可能。還是那句話,只要你夠健康,貧窮只是一個狀態。許多弱勢需要的是機會,工作機會還有學習機會。一旦他們有了機會,存錢不難。難的是和物慾搏鬥,珍奶好好喝、想換新手機、情人節到了。做出相對正確的金錢判斷與選擇,是問題關鍵。我認為這點,台灣民眾的學習力還是高於許多其他國家的人民。
6. 該準備多少緊急備用金,因人而異。你如果後援夠強大,備個三個月生活費就夠了。如果無後援、工作屬性又不夠穩定,那我會建議備妥至少六個月。孩子的才藝班、度蜜月、換手機諸如此類的事情 VS 緊急備用金,我覺得前者可以等等,後者先存起來。你如果沒辦法應急,手機再屌也救不了你。